天户村
景点简介
天护故城遗址位于井陉矿区矿市镇东北一里许的天户村。故城东西长550多米,南北宽400多米,面积大约22万平方米。现列为石家庄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西汉初置井陉县,治所即在今天户村。到北齐时(公元550--571年)井陉县与石邑县合并,仍名井陉,治所在石邑,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井陉、石邑重新分置,井陉县治所仍在天护,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井州,天护成为州治,义宁元年(公元618年)改井州为井陉郡(亦称陉山郡),天护又为郡治。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改井陉郡为井州,辖六个县,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废井州。五代时仍为井陉县。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曾一度并入获鹿县,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复置井陉县,同时将县治迁往天长镇(今井陉城关)。在从汉至宋的这一千二百多年中,天护故城曾先后是州、郡、县治所,是晋冀间闻名的重镇。宋以后降为天护镇,明改为大化乡(亦称大化镇。见1980年修路时发掘的残碑记载),清代又复名天护,自治所迁走以后,天护城便逐渐冷落下来,但故志遗址至今仍依稀可辨。
现在村西北角二百米处有一土阜,高四丈余,据《井陉县志》记载为天护故城之西北城角。西南角有一块蔬菜地,俗称:"城角地",即原来的西南城角。故城原有东、西、北三座城门。现仅存东门遗址上的一座清代建的阁楼。西城门原有石砌的门洞,1980年修路时拆除,现仅留城门侧的一块拴马石。城内东南角原有东禅院,现仅存唐代开元十五年所建经幢一座;城内西北角原有西禅院,现已平为粮田。据《井陉县志料》载:民国初年,村民曾挖到一块刻有"社稷坛"字样的石碑,可惜未加保管,被乡人砸碎砌井使用。
从故城西城墙由北而南绕城往东有一条河,名白沙河,俗语称护城河,从宋代建的垂虹桥下向东流去。故城东北方向经继洪桥(又名继志桥)是一条通往获鹿、正定的古驿道,至今痕迹尚存。故城东南二华里处的大洪济寺一座,是遐迩闻名的古刹。故城西门外,过白沙河以西有一片古墓群,解放初曾挖掘过一百多个,全为汉代墓葬。"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在此发现十多座汉墓,可惜大部文物不知去向。
现天户村内有一条主要大街,东西走向,宽、阔平坦,两旁皆是高阶商贾式样的古旧房屋,大街东端路下,有宽一米,高二米的砖石结构下水道,据传为天护故城的遗物。原东禅院旧址,明代又建为西明寺,现仅存中殿、后殿等几处遗址,也已被本村学校占用。
村南陶瓷厂内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旧址。村东南有宋代至和年间修的垂虹桥,是市重点保护文物。
天户陀罗尼经幢位于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天户村,创建于唐开元十五年(727年)。
幢高4.7米,用12块青石雕刻累积而成。经幢最下层为正八边形石座,由上、下枋和束腰三部分组成,座高0.48米;石座上为八边形莲座。幢身为八角八面石柱,高1.38米,每面遍刻佛顶尊胜陀罗,首面(南面)上部阴刻“为国敬迁佛顶尊胜陀罗尼经”12字,末面经文后刻“大唐国镇州井陉县天户城东禅寺内有……开元十五年岁次丁卯十一月己亥朔八日建”。幢身上面为雕刻六层幢顶,自下而上第一层为八边形华版,每面浮雕垂幔、飘带、花绳,其上为覆莲式座,座上层雕狮象,下层为仰莲瓣,上为八角石,每面雕狮首、垂幔、飘带,再上为圆形双层仰莲,幢顶之上,为八边形石柱,每面龛内浮雕立佛像一躯。柱顶构件已不存。
该经幢保存比较完整,它已具有完善的幢座、幢身、幢顶,不是雏形阶段形式,而是经幢建筑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我国现存早期陀罗尼经幢典型代表。
更多天户村景点详情>>
南北游提供热门门票预定: 南北游
门票网最全最优惠
门票、在线
门票预定快捷优惠。一人也可享受
门票打折,
点评
还有高额返现。
http://file.nanbeiyou.com/userphoto/small/userhead.gif
http://file.nanbeiyou.com/activity
http://file.nanbeiyou.com/businessan/cover
http://file.nanbeiyou.com/Content/webcss/business/image/nohottelpic280.png
http://file.nanbeiyou.com/Content/webcss/images/nopic.jpg
正在加载点评信息,请稍候。。。
-
-
景点地址:石家庄井陉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