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宗寺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东南部的多伦县,是内蒙古地区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由康熙敕建庙、附属的善因寺、 10 座官仓、 13 座活佛仓和 130 多座当子房组成,总占地面积 46 万平方米,统称“汇宗寺”或“多伦诺尔庙”。因大殿顶覆以蓝色琉璃瓦,又称“蓝庙”。
多伦汇宗寺始建于康熙年间,扩建于雍正时期,鼎盛于乾隆嘉庆年间。
多伦,史称多伦诺尔(蒙古语,汉意为七个湖泊,又称‘七星湖'),曾为蒙古族游牧地。周围湖泊遍布,地貌多姿,风光秀丽,并有滦河(闪电河)环流。它地处蒙古高原的南端,居于蒙古漠南、漠北部的适中位置,清人谓:多伦诺尔是“孤悬独石口外”的交通要冲,具有防卫京畿安危的重要政治、军事地位。自辽金元以来,他就是京畿与蒙古高原门户连接的战略要塞。
17 世纪后期,漠北喀尔喀蒙古三部内部矛盾突出,局势动荡不宁;漠西(今新疆)卫拉特蒙古准格尔部实力强盛,康熙二十七年( 1688 年)准格尔部首领格尔丹率兵入侵喀尔喀地区,迫使土谢图汗、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率部众南移避难,并要求清政府出兵驱逐格尔丹。清康熙帝先将喀而喀部众安插在漠南蒙古边境,然后调集重兵,分三路向推进到内蒙古地区的格尔丹军队进行征讨。
康熙二十九年( 1690 年),康熙帝亲率大军,迎头痛击侵入漠南乌兰布通地区的格尔丹军,取得重大顺利。康熙三十年( 1691 年),清廷召集漠北喀而喀蒙古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车臣汗三部 36 旗札萨克和漠南四十八旗札萨克,于多伦诺尔会盟。会盟由康熙帝亲自主持,标志着漠北喀而喀三部正式归附清朝,奠定了清朝北疆的版图。即使蒙古既不能成为朔方边患的势力,又笼络蒙古封建主;使蒙古成为清帝国在北部疆域不设防的屏藩,英勇善战的蒙古骑兵成为清朝统治全国各民族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
多伦会盟期间,应蒙古各部王公“愿建寺以彰盛典”的请求,康熙决定在会盟地原址,仿北京故宫中和殿的风格兴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的喇嘛寺庙,“以一众志”。由清政府的内务府和工部负责寺庙工程的开支,建设寺庙的工匠基本上都是从京城和直隶地区调集的。从表面上看,康熙帝敕建此寺的目的是为了纪念“多伦诺尔会盟”,但实际上是清朝统治者充分利用喇嘛教的影响,怀柔蒙古族统治策略的具体体现。
汇宗寺的建造整整历时二十三载, 1713 年,寺庙建成后,康熙帝赐名“汇宗寺”,并于次年立汉白玉石碑,用满、蒙古、汉、藏四种文字记载了建寺缘起。从寺庙开工建设到立碑为记, 23 年时间里,康熙曾经三次到多伦诺尔,以至寺庙的建筑形制、陈设布置、选派喇嘛和寺庙主持,他都要亲自操持。
1697 年汇宗寺的敕建庙土木工程基本完成,康熙帝派遣驻京的章嘉呼图克图道多伦诺尔传教。 1701 年清廷规定,内外蒙古各旗均派遣一名喇嘛到汇宗寺住持,以后又在汇宗寺设立喇嘛印务处,任命一世章嘉活佛为“多伦诺尔总管内蒙古喇嘛事务之札萨克喇嘛”,1705 年康熙又封一世章嘉活佛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确定了以章嘉活佛主持的汇宗寺管理整个内蒙古喇嘛教的宗教统治体系。从此,达赖主前藏,班禅喇嘛主后藏、哲布敦丹巴活佛主漠北蒙古,章嘉活佛主漠南蒙古,形成了蒙藏地区黄教大喇嘛分别主教的局面。
从整体布局上看,汇宗寺主要由由敕建庙、十座活佛仓、五座官仓和几十座当子房等建筑组成,由南向北,共有五进院落。 1943 年多伦诺尔喇嘛印务处资料记载,寺庙繁荣时期,总占地面积 27. 5 万平方米 。整个建筑群以汉式建筑形制为主,融入蒙古、满、藏艺术内涵,外形庄严宏丽。主要大殿都位于南北中轴线上,从钟楼、鼓楼到各个配殿,都严格建于中轴线两侧,互相对称。以敕建庙为中心,在其左右两侧分布着活佛仓、官仓和蒙古各旗的当子房。寺院各殿,由南到北,地形逐渐升高。无论是敕建庙,还是各活佛仓、官仓及当子 房,均为独立院落,各建筑单元有分有合,更增添了汇宗寺的宗教气氛和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