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为界,可以拒兵;峡为界,可以防守。北峰,作为福州北面第一道战略关卡,自古以来就是福州北面拒敌防守的第一道战略防线。入闽古道可以追溯至历史上三个在福州称王的领袖。(1)早期可溯源至汉闽越王无诸时期,战国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威王击败杀死,越国开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闽,与闽族融合成为闽越族,无诸自立闽越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福建进军。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在福建地区设闽中郡。秦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无诸率闽越族人先是反秦,继而佐刘邦攻项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复封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福州成为闽越国的都城。无诸依冶山建城,人称“冶城”。
(2)景福元年(892),闽王王审知统一福建,为唐末五代时期福建的社会安定、稳定、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受到后人的好评。这点可以从当时王审知入闽的史实考证、畲族历史上的迁徙活动和现各地各姓宗谱记载得以证实:“唐光启二年(886年),盘、蓝、雷、钟、李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为(以)闽王王审知为向导官,由海水(路)来闽连江,至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居焉”。跟随闽王王审之一行迁徙过来的畲族几大姓氏,便在皇帝洞所在地一带定居下来,也就是后来形成的福州北湖山寨畲村文化聚集地。
(3)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1645年),明朝国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朱聿键从杭州入闽,在福州称帝,改年号为“隆武”,称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 北湖皇帝洞所在地作为历史上的入闽古道,位于晋安区日溪乡、连江小沧乡和罗源霍口乡的交界处,占据南北重要交通战略要地。魏晋南北朝时,晋人纷纷避战乱从中原入闽,始称“八姓入闽”,不少望族定居于福州今东门晋安河两岸,故此时福州别称“晋安”。闽王入闽古道不仅是南北交通要道,还是八闽与中原地区通商、文化交流往来及学子进京赶考的主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