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 > 河北 > 邯郸 > 十六沟 > 修道洞
修道洞
  评分:  0  分

  十六沟沟底的南山下有个滴水洞,洞后滴水常年不断。有诗云:“洞中水滴千秋不断,石上清泉万古流长”。这是形容洞中有泉水长流不息。洞外峰峦峻奇,悬崖挺拔,草木翠绿,风景如画,是个养生修炼的好去处。传说在明末清初,张三丰从古武当山来到滴水洞,修道炼丹,得道成仙的。后来“滴水洞”改名“修道洞”。

  张三丰名张通,号玄玄子,其封号有“通微显任真人”,“清虚玄妙真君”,是宋、明年间的一位著名道士。有关张三丰出生地的说法很多,有的说是辽东懿州人,有的说是辽宁积翠山人,也有的说是陕西宝鸡人和山西平阳人。其长有一副仙风道骨,身长七尺,龟形鹤骨,大耳圆目,一年四季头戴斗笠,身穿蓑衣,脚穿草鞋。他可以一餐食很多饭,也可以数月不食一粒米,而且能够预知祸福。

  据《张三丰全集》记载,三丰在元时官居县宰,以父母亡故,绝意任途,为父母守墓数年,因与符阳子邱道人相识,于是,开始天涯访道,四海寻仙,往来名山古刹,留止修道,吟咏闲观。如此访道三十余年,在他六十七岁时,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而得地元、人元、天元三元丹法,经常年修炼,练得大成。传说,张三丰四十八岁左右,在河北恒山修道的十六年其间,云游在燕赵大地的名山大川之中,在这个时候张三丰从古武当山,来到十六沟滴水洞修道。据三丰真人的《悠悠歌》曰:“悠悠歌,悠悠歌,四十八岁空销磨,人生寿命能几何?株守恒山十六载,燕赵往来成逝波。到不如携琴剑,整笠蓑,东走蓬莱唱道歌”。从这道诗中可以看到在这以前,天涯访道没有什么收获,到了十六沟滴水洞之后,决意留止修道。

  三丰在滴水洞修道期间,受到三位高神的点化,最早是太上老君从藏书洞中取出《道德经》天书,托梦授予三丰,三丰悟出了修道真帝后,对道教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成仙的指导思想。通过他勤修仙道,云水天涯,肩挑日月,足量华夏,写下了大量优美诗篇和丹经仙诀,度化了道器仙才,传承了太上道脉,遗留了许多传奇故事。

  第二个点化三丰的就是八仙之一吕洞宾。吕仙从黄梁梦云游到此,看见三丰正在洞中炼丹,被三丰不辞劳苦,爬山涉水,寻药采果的毅力所感动,想点化三丰尽快炼出金丹来,就在修道洞不远处一个石岩下的一块巨石上,九转一笔写出一个字来,初看象“寿”字,细看是“丹”字。一天,三丰发现巨石上如刀刻一般有个什么字,就知道又是高神在点化自己,他在字前揣摸良久,突然心头一亮,悟出了字的寓意。初看是“寿”,就寓意着十六沟是龟寿灵地,在此能炼出金丹来,细看一笔九转是一个“丹”字,示意要用“九鼎炼丹法”,炼出“九转还丹”。

  三丰受到启发后,在野炊岩筑起“九鼎炼丹炉”,采集大地灵药和灵气,又用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炼成了“九转还丹”。这里记载着,三丰真人洞中炼丹诗两首:(一)“流水行云不自收,一声长啸楚天秋。直寻世外千年药,忘却人间万斛愁。自是清空通沆瀣,常将冷眼看公候。洞中藏得小天地,养就还丹跨鹤游”。(二)“面壁调神又九年,谁知幽客自陶然。黍珠一粒包天地,铁笛双吹破晓烟。节欲澄心淡神虑,埋名隐姓如疯癫。炼成大药超凡去,撒手逍遥物外仙。”“九转还丹”炼成后,三丰真人写下了《丹成作歌》长诗一首:“洞里深藏太古春,心虚气静养元神。直寻世外千年药,不染人间半点尘。时饮蟠桃酒,时采灵芝根,如醉如痴气血生。八两真铅汞半斤,月圆花现景难论。捉虎擒龙浑易事,先天一气要殷勤。火候分明度数的,十月功完脱圣真。凡愚何处求丹法?此是吾家不二门”。后来三丰真人总结了“九转炼丹法”,撰写了《经丹秘诀》被后人效仿流传。

  三丰在滴水洞修道时,为了健身御疾和抗拒各种野兽的袭击,他在修道中也修炼拳技。传说有一天他在途中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真武大帝显灵,传授他一套拳法。第二天清早,恰巧遇到一群山贼强盗打劫,便用梦中的拳法打得山贼落荒而逃。后来,他回到修道洞继续修炼这套拳法。有一天真武大帝又一次点化三丰拳法,他让蛇将军现出原形,将自己的宝剑变作一只仙鹤,在练功台上互相争斗,这时被正在练功的三丰观之,他从蛇与鹤的搏斗中受到启发,创立了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武当内家拳;之后的太极拳、八卦掌等均是从武当内家拳演绎发展而成的。因此,张三丰就成了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至今十六沟的聚仙峰上仍留有三丰修炼拳术的“练功石”。

  传说三丰真人在滴水洞得道后,登对面“云芝峰”升天的,也有说后来遇火龙真君点化成仙的。不管在哪里成仙,在白云窝滴水洞修道有《张三丰全集》中的两首诗为证,一曰:“白云山上白云窝,面壁功深似达摩。今日道成谈道妙,说来不及做来多。”二曰:“九年无事亦无诗,默默昏昏不自知。天下有人能似我,愿拈丹诀尽传之。”

简短评价:(150字)
评分:
http://file.nanbeiyou.com/user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