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会寺位于太湖县新城东北10公里的白云山南麓,距105国道约3公里处,建于唐代,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1836年(道光元年)得到过修葺。1859年(咸丰九年)因太平军与清军激战,该寺受害严重,几成废墟。直至光绪年间,才得以恢复。海会寺呈阶梯形建有下、中、上三殿。下殿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青砖木架小灰瓦结构;殿中四根两人合抱粗的圆形木柱,一字排列,支梁托架,柱础石质鼓形,刻有图案,地面为方砖相嵌而成。上殿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廊沿、台阶用石块砌成,廊柱木质圆形,柱础为不规整方石,殿面有五间,用青砖砌隔。上殿两端廊门下,又各成直角建起相对回廊式房屋。中殿于“文革”期间被拆毁,20世纪90年代初寺内尼姑四处筹集资金将它重建,后于1994年竣工。中殿建筑面积324平方米,黄瓦红墙,飞檐翘角,庄重肃穆,素雅古朴。内有8根大柱托梁,供奉三尊大佛、四大天王、观音、文殊、普贤等神像。1999年又建成地藏殿。四殿相依,蔚为壮观。中殿与下殿之间靠西有一株千年罗汉松。树干有三人合抱之围,虽历经千年风雨,仍枝繁叶茂。寺里住过许多得道高僧。历代文人墨客也多来此地观光揽胜,留下许多诗文及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