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的子抱母古柏令游人感叹不已。母相周粗3米,高27米;子柏周粗1米,高24米。相传百余年前母柏枯槁,寺院主僧决定次日将其砍伐。当天夜里,一株幼柏攀着母相的躯干缠绕而上,紧紧将母相抱住,寺僧见之,以为神意。古柏前的两棵银杏树,东为雄树,周粗5米,高约25米;西为雌树,周粗4米,高与雄树同。每年夏秋两季,枝叶繁茂,遮天蔽日,以自己无可辩驳的神威,叙述着青莲寺的沉浮兴衰。
古寺东侧有明代建造砖砌藏式佛塔一座,高约25米;西侧有建于唐乾宁二年的惠峰石塔和宋代百法座主舍利塔。寺院东一崖陡立,长宽约3米余,面平如台,相传为高僧慧远禅师掷笔处,称“掷笔台”。台南端有款月亭,中秋之夜,登亭东望,皓月从珏山峰间冉冉升起,名为珏山吐月。可照出柱上题有崇宁、熙宁等年号,可证是宋代建筑。其他如唐经幢、窦乳泉等都为游人讲述一段清幽、神奇的故事。漫山遍野的松柏灌木,红墙绿树,与隔河相望的珏山一起,为游人提供了一个山水寺观浑然一体,俯拾古今,颐养性情的林泉胜地。
在“子抱母”古柏之前,有根杏树(俗称白果树)两株。东为雄树,树径5米,高约2.5米;西为雌树,树径4米,高与雄树相当。银杏树雌异株,成活率极低,果实青白色,为珍贵药材。这里的两株大树,每年夏秋两季枝叶繁茂,遮天蔽日,雌树还可收获白果百余斤,既点缀了风景,又生产了药材,真可谓一举两得。
在青莲寺外左侧石崖下有一天然水池,名曰“乳窦泉”。池水清澈晶莹,水位常年如一,涝不增,早不减,不取不增,多取不减。其上石壁,陡峭如削,直插云端,上有约20多米宽的岩石,有经水多年冲刷、侵独留下的痕迹。再看峭壁上的石刻,上有“瀑布飞泉”及“山吐天边月,溪流石上云”的字样,据考证这些是北魏时期遗留下的。由此可见,当时瀑布之壮观,用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